蔗糖的醫用價值在基督教世界也有體現,拜占庭帝國的御醫也把蔗糖當成是治療發燒的良藥,糖漬玫瑰花露就是拜占庭的著名藥方,在15世紀,歐洲人相信蔗糖可以治療「熱症、咳嗽、胸悶、唇裂、胃病」,而黑死病的流行加大了歐洲人對蔗糖的迷信,當時的歐洲人稱絕望狀態為「一家斷了蔗糖的藥店」,完全代表了蔗糖在當時的地位,甚至宗教的《神學大全》一書里把蔗糖當做是著名藥品,而且鄭重其事的指出齋戒日吃蔗糖不算為戒,因為這是上帝賜予的良藥,不是供味覺享受的食品。
中國最早開始使用的甜味料是蜂蜜攪和澱粉穀物製得的餳(或謂飴),以及甜味較濃的果品。許多植物都含有豐富的糖分,可以拿來製糖,如甘蔗 (台灣的糖都屬甘蔗糖)、甜菜 (俄羅斯產最多)、大麥 (最早用來製糖的原料)、玉米、糖楓樹等都為較常見的製糖原料。 《 禮記.內則》亦有「子事父母,棗粟飴蜜以甘之」的記述,由此可見在周代,中國已普偏掌握了製糖的技術。
在甘蔗大量種植,製糖技術大符改善後,多數的甜味劑就以蔗糖取代了,並且以蔗糖的甜度與成份為基準來比對其他種甜味劑。
傳統製糖多屬手工生產,主要部分為壓榨和煎煮兩部份。先將新鮮甘蔗汁放在一個石頭做的壓榨器裡擠壓成汁,然後把甘蔗放在大鍋裡直接用火煮,並在鍋裡加一些石灰,邊攪邊熬,直到甘蔗汁變成黏黏的狀態後,倒進冷水裡,馬上攪拌,完成的即是粗砂糖,有比較深的顏色。
在煎熬之後,以漏缽分蜜並用黃泥漿淋去雜質,得到的結晶體就是白砂糖。若是所得的結晶體較大,就是冰糖。
工業革命後,機器製糖大幅增加產量把糖變成了最便宜基礎的調味料之一了,糖對於身體的危害研究也從此開始了!